GE、英特尔、萦尼、松下等跨国企业的中国工厂在全球供应链的真实位置表明,近年来生产向中国内地的转移是有限的,并且更主要是瞄准中国内地市场,中国内地工业产值只占全球5%的事实似乎更明了。
跨国企业搬家行动: 日本松下正加紧实施它的对华“搬迁运动”。7月上旬,松下电器在江苏无锡投资3000万美金动土兴建以镍氢电池为主的电池厂;5月,同样是在江苏的另一个城市苏州,又投资兴建半导体企业,并且这两家企业都是松下独资兴建。 把大量产品的生产基地陆续搬迁到中国来,成为松下近年来的重大战略转移。松下电器在华投资的企业已经达到51家,总投资超过10亿美金,而中国员工达到4万余人。据松下电器有关人士在透露,到2005年,松下在中国的生产量将大约占其海外生产总量的1/3,中国市场销售额达到75.7亿美金。
“如果不出现意外,松下还将准备把车载电池厂从国外移到中国来生产,”松下电器(中国)有限企业副董事长张仲文先生告诉记者,“把生产基地搬迁到中国来,是世界性的一个总趋势,什么样的思潮都无法左右。中国正在成为消费品的全球性最大制造国、出口国和消费国。” 张副董事长称,不仅仅是日本企业如此,西方发达国家欧美企业更是。“这同样是股不可逆转的市场潮流”。
“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,因为大家的亚太区总部从香港搬到了上海。”2002年7月23日,GE工业系统集团副总裁理查德·比斯(Richard Pease)像很多跨国企业的高层那样表达自己的乔迁内地之喜。而在20多天前,GE塑料集团总裁藤胜义明在国际橡塑展上慎重宣布,GE塑料亚太区总部将从东京“迁都”上海,“迁移工作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”。
冲着中国市场来的 “GE工业系统集团是一个生产型企业,大家要在中国具有竞争力,必须在中国市 场上生产产品。”GE工业系统亚太区总裁金飞翔(James Fisher)这样说明他们要在中国建立制造工厂的原因。
其实,GE其他业务部门的做法如出一辙。近几年GE医疗系统在中国的业务以每年50%一家联合循环电厂价值约3540万美金的合同……GE(中国)有限企业总裁的孙礼达透露,GE研究中国市场后发现,在未来20-25年内,中国市场将是巨大的消费品、工业、航空、、消费者融资、医疗保健业和清洁能源市场。
“今后5年间,加入WTO、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其他许多事件,会继续使中国成为GE最重要的市场之一。”今年5月24日,伊梅尔特在GE上海员工大会上满怀信心地表示。比斯也坦承“在中国采购和生产产品,对美国经济有好处美国人民已经充分了解到这一点。”
日本SONY总部表示:“是中国市场的迅速发展和中国人对SONY产品的认同吸引了SONY。”而在全球的生产体系中,“在日本的生产承担了研究开发带动起来的新事业的建立、对东南亚和中国的技术支撑,在东南亚的生产基地一直是面向欧美市场出口,而在中国的生产则主要面向潜力巨大的中国国内市场”。以上海索广电子为例,从今年开始,其每年生产10到12万台摄像机,基本上全部供应国内市场。 以上的速度增长。2001年,GE塑料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增长5%,中国已成为GE塑料除美国以外最大的市场。